捐“髓”救人的青年乡村振驻村选派干部----宿州市第2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太龙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13 15:32:24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孙太龙,33岁,埇桥区乡村振兴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没想到,自己8年前的一个小小举动,会给一个15岁的花季少年带去重生的希望。2022年4月13日上午 ,孙太龙在安徽省立医院历经3小时完成11个循环的采血与回输,成功采集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安徽省第4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太龙用大爱无疆诠释了一个青年党员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的坚强信念:捐献,义无反顾。

 

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作为一名从事该项工作的公务人员,孙太龙一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2018年底之前,因脱贫攻坚任务重,经常加班,他购置了一个折叠床放在办公室里,加班太晚就直接睡在办公室里。作为业务骨干,2021年6月又主动请缨,积极要求下派,参加埇桥区第八批驻村工作队。现任埇桥区夹沟镇青山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事无巨细,孙太龙每天工作的日常:走访脱贫户和一般农户;秸秆禁烧、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区域核酸检测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等;除此之外,还负责对青山村乡村振兴专干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孙太龙抱定的心态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的工作队。

因踏实肯干,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以及扎实的业务能力,孙太龙先后获得“埇桥区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埇桥区2018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度宿州市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生命的种子   悄然埋下

 

2012年,工作实习中的孙太龙开始参加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已献全血1000毫升,机采血小板35治疗量,累计献血8000毫升。2014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孙太龙在红十字志愿者的宣传下,了解到通过外周血循环采集的方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可以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症血液病,于是留了2个试管的血液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生命的种子就这样悄然埋下。

 

8年的守候  321天的等待

 

 2021年5月28日,孙太龙接到宿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14岁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再次采集2个试管的血样进行高分辨配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可以,没问题,随时都可以!”孙太龙回应道。此时,距离他加入中华骨髓库库已经8年时间。

6月4日,孙太龙在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宿州中心血站进行造血干细胞高分辨配型血样的采集。6月23日接到“高分结果相合”通知,体检通过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捐献计划,但需要等待移植医院的通知。“好的,我随时做好准备。”

   直至2022年1月10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孙太龙,告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下发了体检通知,预计3月31日捐献。同时红十字工作人员再次确认孙太龙捐献意向,孙太龙依然坚定了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然而因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捐献的时间不得不一再延迟。孙太龙能做的只有祈祷,祈祷患者早日好转,尽快把这生命的种子回输到他体内,让他和其他花季少年一样,重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捐献日期终于确定在4月13日从接到高分辨通知到最终确定,整整321天。孙太龙内心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小朋友,等着,叔叔来救你了!

 

父母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

临行前,孙太龙再次跟父母沟通此行去合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为了救助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并嘱咐身患脑梗的父亲和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母亲照顾好自己。父母异口同声的说:放心,孩子我们在家能照顾好自己,你的任务就是配合医生顺利捐献。我们等着你凯旋归来。

在夹沟镇青山村的大地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轮廓初步绘就,那里有孙太龙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热血与青春。在省立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这里有“生命的种子”采集出来,奔赴千里之外,救助患者。乡村振兴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孙太龙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大山里勇往直前的匆忙脚步和照亮花季少年前进方向的万道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