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生马梦琦历经5小时,采集25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希望,成为安徽省第780例、宿州第 60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场跨越千里的“髓”缘,让这位零零后学子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初心。
一次偶然入库,埋下生命的伏笔
马梦琦是宿州市埇桥区人,2020年全国新冠疫情暴发,医院血源紧张,马梦琦看到市民们自发前往献血车献血,内心很是触动,因那时未满18岁,不能献血,但内心已然种下爱的种子。2021年被省城某医科大学录取,便开始了他的无偿献血之路。偶然一次血液内科的见习,他看到了血液病患者因找不到适合的骨髓配型而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痛苦,更加坚定了他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决心,于是在献血时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多抽8毫升血样,完成了他与某个未知生命的初次"对话"。那时的他并未多想,只觉得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本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
2025年毕业前夕,拿到某医院入职录取通知的时候,他也接到了与患者配型成功的电话。“想到解剖课上那些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医学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接受着他人的馈赠,而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成为给予的一方”,马梦琦说。
300分钟的采集,传递生生不息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高分辨配型、体检、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以确保身体达到最佳捐献状态……7月13日,开始注射动员剂,将身体内的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中,这其中每一步都让他对"生命互联"有了更深的理解。
7月17日,正式采集的日子,随着血液分离机运转,血液从他的右胳膊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后,再经左胳膊回输到他体内。医护人员不时查看仪器参数,历时5小时,25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采集,这袋“生命的火种”将在 24 小时内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希望。
青春的选择,诠释医者的温度
作为医学生,马梦琦背诵过无数关于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却很少思考它们背后的生命重量。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医学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生命的接力。那个素未谋面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捐献者的姓名,但马梦琦知道,他的选择已经永远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这种无需语言的联结,或许正是医者仁心最纯粹的诠释,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满足!那份成就感会久久回荡在心间!
马梦琦坚信当年的那8毫升血液,是他医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检验标本"。让他真正懂得了白大褂的意义——医者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守护每一个等待希望的灵魂。医学的温度,永远始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上一篇:宿州市红十字会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暨“送清凉”慰问活动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